48小时期限已过,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迟迟未见踪影,引发外界猜测其是否已放弃打击计划。中东地区紧张局势持续升级,伊朗已进入高度戒备状态,中国官方表态也随之调整。以色列此次为何未能对伊朗实施预料之中的军事打击?面对当前巴以冲突,中国又作何回应?
巴以冲突一周年之际,中东局势紧张,面临进一步升级的风险。据美国《华盛顿邮报》和英国《卫报》10月6日报道,以色列计划在未来两天内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,其中《卫报》更提到,以色列军方准备在10月7日对伊朗发动猛烈报复。
两天时间过去了,扬言要让伊朗付出代价的内塔尼亚胡政府,并未如外界预测般在10月7日采取报复行动。以色列一贯强硬的风格,为何这次却迟迟未动?难道内塔尼亚胡政府改变了主意?
分析指出,以色列延迟对伊朗的报复行动,是因为正待战略目标调整,并争取美国提供更多军事支持。据推测,伊朗近期发射的二百枚导弹,可能出乎意料地对以色列造成一定损失,迫使其重新评估报复计划。
美国不愿以色列攻击伊朗境内石油和核设施,因此以色列对伊朗的任何报复行动都必须审慎。也就是说,即使以色列最终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,也会有所保留,因为伊朗已严阵以待,贸然报复并非明智之举。
伊朗媒体报道,其军方已制定至少十套应对以色列潜在袭击的预案。伊朗的回应并非必然是对等反击,反而可能采取更强硬措施,打击不同目标。 伊朗外长阿拉格齐接受采访时强调,伊朗不希望中东局势进一步恶化,支持停火倡议,但同时也已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。
面对“抵抗轴心”成员接连遭袭,伊朗被迫反击,但其意图并非升级冲突。只要以色列停止行动,伊朗就不会进一步追究。伊朗军方人士表示,如果以色列和美国继续升级局势,伊朗将不再单方面克制,并将对所有突破其红线的国家采取反制措施。
针对中东地区当前严峻局势,10月8日,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表达了严重关切,对持续的战火和遥遥无期的和平前景深感担忧。 毛宁指出,必须同时兼顾巴勒斯坦人民的正当民族权利诉求,以及以色列的合理安全顾虑,才能最终实现巴以两国和平共处,促进阿拉伯和犹太民族的和谐相处。
中国此次表态,措辞已有所调整,明确指出应尊重有关方面的合理关切。中方认为,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停火止战,并开展人道主义救援。 唯有降低局部冲突蔓延的风险,才能防止更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,才能早日迎来和平。